Responsive image

农民老人自费出书 生活不可以无书
时代出书网/chushu.cc    

 
曹老的家在溧水区晶桥镇陶村的一处偏远农田里,一条许久没车走的泥土公路长满了野草。记者见到曹老时,精神饱满的他正在劳作,完全看不出已过花甲之年。
 
说起自己的经历,曹老说,自己是1967年高中毕业的,刚好遇上了“文革”,无法继续读大学,“我也不记得做过多少行当了……”曹老回忆说,他在煤矿当过挖煤工、烧过锅炉,当过医院的挂号员,做过化肥厂的操作工,销售员,社办厂的负责人,搞过十几年的家电维修……1994年,曹老结束漂泊生活,回到家乡种了十几亩地,从此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。
 
“从小,我就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。”曹老说,只要哪里有书,他都会一一细读,为了买书,他几乎花尽全部的积蓄,“食可以无鱼,出可以无车,生活却不可以无书。”在曹老家,虽然是农村的房子,却有一个像模像样的书房,书房里有两排书柜,藏有2000多册图书,这让他的知识量大大增加。
 
曹老前半生的丰富经历让爱书的他萌生了写书的想法,相当于打了几十年的腹稿。2004年,曹老的老伴由民办教师转正为正式的教师,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,加上三个孩子也长大了,老人出书曹老便把写书的想法提上了议程。
 
“我写的小说是以我自己为原型的,写的是主人公赵春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到‘文革’结束这段时间里经历的几度风波,展示了那个年代农民的子女恋爱、求学的艰辛。”曹老说,确定好主题后,自己决定写“风云三部曲”,如今前两部已经完成,第三部的初稿也已经出来了。
 
据了解,曹老的写作过程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,有时候正在耕地,突然来了灵感,他会丢下牛和工具立即就回去写稿了。“最多的时候,我一天可以写20个小时,我老伴喊了好多次我才迫不得已停笔去吃饭。”曹老说,因为那时候写字都是用手写的,自己右手的中指曾经因为太长时间写作而脱皮,连筷子都拿不住,只得换用勺子吃饭。
 
在曹老的书房里,记者看到了200多本小学生用的方格作业本,“我给自己定了任务,每天必须写8000字以上。”曹老笑着说。
 
手写小说让曹老直言“太苦了”!2006年,曹老的大儿子见父亲不容易,买回来一台电脑,年过六旬的曹老也开始苦学如何使用电脑,“一开始觉得比手写还苦,往往思路都被打断了,后来慢慢才好起来,现在都用电脑写书了。”曹老说。
 
2007年,30多万字的《神都梦》第一集写完后,曹老到镇上将其打印出来,交给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同学提意见,热心的同学将他引荐给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一名编辑,被这位老农民的文学情结所感动,大家都提了不少中肯的意见,曹老根据大家的意见,数易其稿后,终于,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曹老的书。
 
“第一本书,我花了1万多元,印了1000册,大部分是送人的。后面的两本书,我又花了3.3万元,印了3000册,共1000套。”曹老说,自己是一个农民,尝尽了以农养书的苦,自费出书这些费用都是自己和老伴辛苦大半辈子的积蓄,“我不懂得怎么卖书,就像菜烧好了不知道给谁品尝一样。我打听了一下,放到书店卖的话,一系列手续和费用我承受不起;我一度想过把书运到高校门口叫卖,又怕别人说我在炒作,现在有书不知道怎么卖的境地有点尴尬。”曹老直言道。
 
曹华,一位65岁的老人,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。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他,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农民儿子的曲折生活历程为原型,经过数十年的努力,先后写了130多万字,出版了三本书,成为溧水区正式出版长篇小说的第一人。然而,出版书籍几万元的费用都靠自己种田的收入支付,书籍怎么卖钱他并不知道,以农养书让曹老有苦难言。
 
编辑整理时代出书网http://www.chushu.cc